2025 年 3 月 28 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秦晓晴教授应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邀请,在三教 3407 教室作了题为“传统与 AI 背景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甘文平、科研副院长曹梦月、教学副院长付小玲,以及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团队全体教师、对二语习得研究充满热情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聆听了这场学术分享。本次讲座由科研副院长曹梦月主持。
讲座伊始,曹梦月副院长致开场辞,详细介绍了秦晓晴教授的学术背景与成就。秦教授是南京大学博士、博士后,曾远赴康奈尔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访学深造。他长期致力于二语习得、外语教育及研究方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秦教授曾担任《外语教育》年刊主编(2005-2010),现为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多家国内外核心期刊审稿人,并在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协会、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曹院长着重强调,秦教授的研究兼具深厚的理论底蕴与创新的实践探索,为本次讲座奠定了极高的学术基调。
秦教授的讲座以“二语习得研究的演进”为切入点,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定位展开,系统梳理了从 20 世纪60 年代至今研究范式的变迁历程,剖析了各阶段的核心问题与理论框架,同时客观评估了传统研究的优势与局限。在此基础上,他聚焦于 AI 技术驱动的学科革新,阐释了智能语言学习平台、AI 教学助手及学术工具的高效整合如何为学科开辟新路径。他指出,AI 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赋能者,更是推动研究视角转型的“新变量”,带来了从单一语言行为分析到人机互动、数据驱动建模等前沿方向的转变。秦教授还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展示了 AI 如何助力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实时语言反馈优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强调了传统理论与新兴技术融合的必然性。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如何帮助学能不足、动机欠缺的学生学习语言,AI 背景下的课题研究方法,群体凝聚力,以及 AI 科研工具的高效组合等议题踊跃提问。秦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解答引发了全场共鸣。曹梦月副院长在总结致辞时表示,秦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学术性强,既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次讲座通过解析传统二语习得理论与 AI 技术的融合路径,为师生们打开了学科发展的前沿视野。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育生态的当下,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外语学科在技术创新与传统传承中探索平衡,助力教学与研究水平的全面提升。
撰稿:陈玥瑾
修订:肖少华
初审:曹梦月
终审:彭璇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发展专题讲座第十五期 “文学研究方法与课题设计:以族裔文学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