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举办“江夏区红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 教学与科研专题研讨会
日期:2025-07-23  发布人:外国语学院  浏览量: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文化建设,2025年7月18日上午,由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举办的“江夏区红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教学与科研专题研讨会”在六号教学楼微格教室651102顺利召开。

截屏2025-07-23 10.55.10.png

会议邀请了江夏区区委编办主任、原江夏区文旅局局长王太明,基础教育专家、地方文化学者、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彭敦运,中山舰博物馆副馆长刘新阳,中山舰旅游区管理处科长陈燕玲,中山舰博物馆办公室工作人员吴珊,长江日报社高级编辑、湖北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校外硕导毕竟莅会指导。学校科研处处长张汛、外国语学院院长甘文平、党总支书记彭璇、科研副院长曹梦月,教师代表史佳卉、邓燕红、徐瑶瑶参加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甘文平主持。  

截屏2025-07-23 10.56.53.png

会议伊始,甘院长隆重地介绍了各位参会人员,并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与欢迎;彭书记详细地介绍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师资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基本情况;科研处张汛处长在致辞中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大力支持教师团队与地方政府、文旅部门和博物馆等单位深度合作,实现红色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体现红色文化自信。接着,项目负责人曹梦月副院长对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审批的省级项目“新媒体时代江夏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创新研究”项目进行了简要的汇报与说明,并着重从教材建设、课程思政等方面出发,分享了如何利用该项目建设反哺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截屏2025-07-23 10.58.13.png

交流研讨环节,刘新阳副馆长从红色资源、发展状况、潜在资源等方面介绍了中山舰博物馆及现有的馆藏文物资源和特色,围绕中山舰的“前世今生”,分享了中山舰作为中国最大的可移动珍贵文物其所包含的巨大的文化资源。同时,基于时代发展和跨学科角度,提出中山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的模式创新,多语种传播的实践经验和馆校协同开发研学课件,从多维度实现中国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最后他表示中山舰博物馆愿意开放本馆“中山舰专项资源库”数据库等资源平台,配合课题研究,探索馆校合作,创新发展新模式。湖北省地方文化专家彭敦运首先对于研究江夏红色文化的选题表示肯定,系统梳理相关历史背景,并指出研究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大题小做、宽题窄做,同时要以“大学、中学、小学思政一体化”、“乡村振兴”等为抓手,推动江夏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太明主任系统梳理了江夏区革命遗址、红色文物和英雄人物事迹,指出江夏区存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片状化问题,同时提出希望能与项目组一起系统性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实现以“保护—研究—传播”三位一体机制推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陈燕玲科长全面地讲述了中山舰旅游区的相关情况,提出推动对内对外的有效宣传需要打造沉浸式传播场景,如校内院内的红色英雄主题陈列室供学生学习,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表示全力支持学校与中山舰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传播江夏红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高级编辑毕竟回顾了中山舰的打捞过程,并从国际传播视角,剖析了江夏红色文化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回顾历史价值,展望时代价值,结合外语专业,让历史说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江夏故事,传播江夏好声音。

甘文平院长在总结中强调,外国语学院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深化“新文科”建设,进一步发挥外语学科特色,服务区域文化对外传播,为讲好中国故事湖北篇章贡献“汉院智慧”。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会后,全体与会人员举行了温馨的赠书仪式。这次会议以“红色江夏”为题,为高校大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实现教科研成果与家国情怀的双向奔赴。

 

撰稿:徐瑶瑶

摄影:徐瑶瑶

修订:曹梦月

审核:彭璇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