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教师发展专题讲座第十七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以“道”的概念译介为例
日期:2025-04-19  发布人:外国语学院  浏览量:0

        2025年4月18日下午,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伟教授应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邀请,在三教3408教室开展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以‘道’的概念译介为例”的专题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有外国语学院科研副院长曹梦月、翻译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梅雪飞、各教研室主任、外国语学院翻译学和跨文化方向科研团队的老师以及对翻译、跨文化研究充满兴趣的学生。讲座由翻译团队负责人梅雪飞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梅雪飞老师为讲座致开场词,并详细介绍了熊伟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及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成就及奖项。熊教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外院师生对熊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熊伟教授首先谈到了本次讲座议题问题的缘起:把中国传统文化儒、道、禅传播出去,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形成,做翻译实践的具体问题等,具体剖析了如何翻译“道”,如何译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道”,如何探寻跨文化理解之“道”。接着,熊教授阐述了不同学科中“道”不尽相同,如论语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中的“大道废,有仁义”、史记中的“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熊教授提出通过概念、概念化、隐喻性概念这个理论体系框架,从理论概念的角度出发来理解“道”的翻译。根据《说文解字》中“道”的写法及释义,不同字体中“道”的演变提炼出关于“道”的理解。“道”有自我阐释、他者阐释及跨文化阐释之分。最后,熊教授总结:“道是多义的、矛盾的、单一的。道的概念化要经历一个过程。道既是思想,又是言说;是可道,又是不可道。道是可以通过跨文化阐释而达到互相理解的。作为翻译者,要有工匠精神,找到翻译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把翻译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

        在接下来的互动问答环节中,参会的教师和学生针对翻译、跨文化教学、研究和学习中的困惑与熊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针对肖峰老师提出的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要点的过程中,如何使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这一问题,熊教授指出很难以普遍性的方式去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概念化的东西,要先了解这一文化,才能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关于冯瑶老师提出的“文化负载词的官方译文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问题,熊教授提出要以概念式的方式去翻译某一术语才能达到文化有效传播的可能性。彭玺阁老师就“和”一词的翻译与熊教授进行了深层的交流。熊教授指出信息不仅靠言语来传播,还靠环境、人际交往等。不同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译者首先要预判语言产生的环境,文化传播要以不同方式传递。

        最后,曹院长对熊教授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并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给予熊教授的讲座于高度的评价,指出:“熊教授的讲座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示了资深学者的大格局和高端学术思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深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同时,曹院长表示:“熊教授的讲座虽然是翻译方向、跨文化主题的讲座,但讲座中所阐述的大框架同样适用于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让大家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熊教授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本次专题讲座为外国语学院教师在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分享与创新思路。这些富有建设性的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术视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外国语学院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学术探索,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院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协同发展。

 

撰稿:雷蕾

修订:梅雪飞

初审:曹梦月

终审:彭璇

 

收藏本页